客房預訂

中山紀念堂

中山紀念堂

景點介紹

廣州中山紀念堂是廣州市的標志性建筑之一,位于越秀區東風中路259號,北靠越秀山,正對廣州市人民政府,左鄰廣東省人民政府。廣州地鐵二號線的紀念堂站就是以此命名。

由來

中山紀念堂是為紀念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而籌資興建。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后,廣東各界人士動議“籌集五十萬元,建筑一規模宏大之孫中山紀念堂及圖書館,以紀念元勛”。具體的募捐活動從1925年3月下旬開始。4月12日,中國國民黨和廣州各界人士舉行追悼大會,以當時代行大元帥職權的胡漢民為首的“哀典籌備會”負責牽頭,決定建筑中山紀念堂和中山圖書館,并于13日在《致海外同志書》中系統提出,說明其主旨是“以偉大之建筑,作永久之紀念”。

選址

籌備會最初提議將紀念堂的地址選在西瓜園的舊商團總所,即現今越秀區人民中路上的同樂路口南側,原廣州市電話局的地址。提議公布后,社會各界對紀念堂的選址問題展開了廣泛討論。4月25日,《廣州民國日報》刊載了《孫先生紀念堂地點之決定》一文,聲明“因多數人意見”,商團總所之地與孫中山無歷史聯系,也不適宜,遂將紀念堂籌建地址改為“舊總統府”。所謂舊總統府,是指1921年孫中山任職中華民國政府非常大總統時的廣州中華民國政府所在地,清朝時是督練公所,民國初期軍閥龍濟光據為督軍衙署。1922年被陳炯明部炸毀。

建造

紀念堂由著名建筑師呂彥直(1894-1929)和結構師李鏗、馮寶齡設計,于1929年動工,1931年落成。現該紀念堂已成為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與南京中山陵齊名。

建筑特征

該中山紀念堂屬于八角形宮殿式建筑。紀念堂及庭園用地面積為62000平方米,主體建筑面積6600平方米,高52米,舞臺口寬15米,深20米,座位3238個。

設計師運用建筑力學結構原理,將四根大柱置于四周墻壁中,用以支撐四個跨度各30米左右的鋼桁架,使之整體仿佛一把張開的雨傘,組成一個巨大拱形屋頂。拱形屋頂托起八個主桁架,組成一個八角亭。堂內有一個近似圓形的大會堂,直徑71米,分上下兩層,共有座位4700多個。

1956年,重鑄的高5米的孫中山先生銅像屹立在紀念堂前。1963年對紀念堂進行了大規模翻修,屋頂全部采用藍色琉璃瓦。在6萬多平方米的公園四周增建了鐵柵欄,在園內栽種了很多樹木、花卉。現在,紀念堂已成為廣州市重要集會和文藝演出的場所。第一位在中國大陸舉行公開個人演唱會的香港歌手羅文亦以中山紀念堂作為演出場地。

紀念堂里近北門處一棵大約三百年的古木棉,被稱為木棉王。另紀念堂內的古樹眾多,其中還有兩棵白蘭王,每逢花期,整個紀念堂都可以聞到香味。

孫中山銅像

紀念堂前曾擺放過的銅像共有三尊。

現在位于中山大學南校區的孫中山銅像是中山先生的日本好友梅屋莊吉所贈。于1931年1月14日運抵天字碼頭,國立中山大學師生到碼頭將其運至石牌校園(現華南理工大學)的農場暫置。在1933年11月11日國立中大建校9周年時,在石牌舉行孫中山銅像揭幕暨新校奠基典禮。中共建政后的1954年春,廣州市人民政府把這尊銅像移動到中山紀念堂的廣場上。1956年11月12日,孫中山誕辰90周年,中山大學建校32周年,銅像又由紀念堂移到中大新校園內。同時,雕像替換成由雕刻家尹積昌等人創作的孫中山全身像,所塑的是孫中山先生在中山大學演講時的造型,基座上刻的是孫中山所著的《建國大綱》,為水泥噴銅雕像。

1998年中山紀念堂進行大修時,這尊雕像被當局用銅翻造,這就是今天在廣場放置的孫中山銅像。而舊有銅像就移動至華南理工大學的原國立中大校園放置銅像的地方展出。而廣場上銅像的基座是在1931年落成。

景點位置

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東風中路259號

交通信息

乘車路線:2路、27路、42路、56路、62路、74路、80路、83路、85路、133路、185路、204路、209路、224A路、224路、229路、261路、276路、283路、284路、289路、293路、297路、305路、518路、543路等公交線路和地鐵2號線可到達。

廣州東方賓館編輯整理